
文丨晨曦
2024年,网约车企们赶着IPO。
近日,曹操出行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若按GTV计算,2021年至2023年,曹操出行均位于中国网约车平台前三名。
行业位置不容小觑,但其实曹操出行的业绩数据并不乐观。
且不说与排名第一的滴滴出行相差百余倍,就连与晚于其成立的T3出行相比,在市场占有率方面也有明显差距。
据公开数据显示,若按总交易价值(GTV)计算,2023年,网约车市场前五大参与者占90.6%的市场份额。
其中,滴滴出行排名第一为1924亿元,市场份额约为75.5%;T3出行排名第二为158亿元,市场份额约为6.2%;曹操出行的GTV为122亿元,排名第三,市场份额约为4.8%。
01、三年亏损69亿,订单来源依赖聚合平台
曹操出行成立于2015年,由吉利控股集团孵化成立,总部位于苏州,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及其关联人对其持有80%以上的股份,为实际控制人。
截至2023年末,曹操出行已在全国24个城市落地,拥有31000辆定制车,为全国最大。
从2021年到2023年,曹操出行的订单量逐渐递增,分别为3.7亿单、3.8亿单、4.47亿单。
曹操出行的收入来自三个板块,分别是出行服务、车辆租赁和车辆销售。这其中,出行服务是指网约车服务,也是曹操出行目前的主要收入来源。
据招股书,曹操出行主要提供两大网约车服务,即惠选服务和专车服务。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经济实惠,后者舒适度更高,服务质量更好。
2021年到2023年,曹操出行由该项业务产生的收入分别为68.87亿、74.67亿,103亿,占总收入的96.3%、97.9%及96.6%。
相比之下,过去三年,车辆租赁和车辆销售为曹操出行贡献的收入均未超过总收入的6%。
不过,自2023年下半年开始,曹操出行开始向第三方销售其定制的新车。这一举策直接拉动其2023年的车辆销售交易额。
该年度,曹操出行车辆销售收入直接从2022年的0.32亿元飙升至1.14亿,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也从0.4%提升至1.1%。
随着各项业务营收的增加,曹操出行的整体营收也呈现出向上增长的态势。2021年到2023年,曹操出行的营业收入分别为71.5亿元、76.3亿元、106.7亿元。
但这并未扭转亏损的局面,同一时期内,曹操出行分别亏损30亿元、20亿元、19.8亿元,三年合计亏损约69.8亿元。
不过,目前,曹操出行的毛利率已开始转正。据招股书,从2021年到2023年,曹操出行的毛利率分别为-24.4%、-4.4%、5.8%。
亏损在缩窄,毛利率在回正,但这样的趋势能否持续尚不确定,原因在于,从运营数据来看,近年,曹操出行的核心支出成本几乎有增无减。
曹操出行成立早期主要依靠自身烧钱获取流量,但随着高德、美团等超级APP,以聚合形式杀入网约车市场,一切发生了改变。
数据显示,从2021年到2023年,曹操出行来自聚合平台订单的GTV分别为39亿元、44亿元和89亿元,分别占比公司同期GTV的43.8%、49.9%和73.2%,这使得平台的收入规模和盈利水平大幅提升。
但与此同时,其相关的成本也一路走高。
在招股书中,曹操出行描述到,其销售及营销开支已从2021年的5.06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8.36亿元,而这主要是由于聚合平台促成的订单交易价值持续增加,使得相关佣金支出相应增加。
数据显示,2021—2023年,曹操出行支付给第三方聚合平台的佣金已从2.77亿元增长到6.67亿元,其中,公司2023年付予第三方聚合平台的佣金同比增长了107%。
流量来源于聚合平台,还要给予巨额成本,这无疑是将自己的命门交予他人之手,一但两者丧失合作关系,曹操出行受到的打击不言而喻。
不仅如此,曹操出行的总获客成本(包括用户补贴、支付予第三方聚合平台的佣金、推广、广告及客户推荐补贴)也在逐年上升,2021至2023年分别为4.5亿元、5.8亿元、7.8亿元。但好在其占总交易额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分别为23.6%、22.2%、18.1%。
业绩常年亏损,运营成本居高难下,这使得曹操出行现金流看起来较为紧张。
据财报,2021年至2023年,曹操出行动负净额分别为30亿元、44亿元、52亿元。同期,经营现金流分别为-15亿元、-11亿元、1.36亿元。
为了现金流,曹操出行只能通过对外借款来维持业务运营。
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公司短期债务及长期债务的短期部分分别为24亿元、35亿元、52亿元,长期债务的长期部分分别为14亿元、21亿元、24亿元。
由此,说曹操出行IPO是急于造血也并不为过。
02、开年已收47笔罚单 不合规是行业普遍问题?
盈利对于曹操出行而言,只是难点之一,更让其深感压力的或还是合规问题。
曹操出行CEO龚昕曾表示,曹操出行不一定是价格最低、叫车最快的平台,但一定是服务最好的平台。
可从事实来看,说和做显然有所差距。
2021 年、2022 年及 2023 年 12 月,曹操出行分别有 23.09 万辆、21.62 万辆、30.73 万辆汽车接受了曹操出行品牌的订单,其中分别有5.31 万辆、3.42 万辆、4.82 万辆汽车尚未取得运输证,占车辆总数的 23%、15.8% 及 15.7%。
同期,有 23 万名、21.35 万名及 30.51 万名司机接受了曹操出行品牌的订单,但分别有 6.21 万名、3.84 万名及 4.79 万名司机尚未取得网约车驾驶许可证,占司机总数的 27%、18% 及 15.7%。
此外,今年以来,除2月27日,与滴滴出行、T3出行、高德打车等10余个网约车平台被约谈之外,目前,作为曹操出行主体公司,杭州优行科技共今年已收到47笔罚单。
而究其原因,大多是曹操出行“线上提供服务驾驶员与线下实际提供服务驾驶员不一致” “涉嫌未履行管理责任、出现甩客、故意绕路” “不配合出租汽车行政主管部门调取查阅相关数据信息” “提供服务的驾驶员未取得《网络预约出租车汽车驾驶证》” “向未取得驾驶证的驾驶员派单”这四种违法行为。
对此,曹操出行在招股书中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不合规是全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并透露在整个行业中,2023年的网约车平台平均订单合规率约为67%。
但其实,早在2023年7月,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就已对网约车及聚合平台公司进行约谈。
约谈要求,针对网约车合规化,要求严把司机和车辆注册关,加快清退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和车辆,聚合平台公司要严格核验接入的网约车平台公司经营许可资质,督促网约车平台公司对驾驶员和车辆有关许可严格核验把关,确保依法合规经营。
但目前来看,网约车合规问题在短时间内并不能根除,而曹操出行的违规问题也并非孤例。
03、出行企业扎堆上市 谁能率先登陆资本市场
事实上,今年以来,除曹操出行之外,嘀嗒出行和如祺出行也已在此之前递交招股书。
其中,嘀嗒出行成立于2014年,以顺风车业务为主。
数据显示,2021年、2022年和2023年三个财政年度,嘀嗒出行的营业收入分别为7.81亿元、5.69亿元和8.15亿元;相应的净利润分别为17.31亿元、-1.88亿元和3.00亿元,相应的经调整利润分别为2.38亿元、0.85亿元和2.26亿元。
行业地位上,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于2022年按交易总额、顺风车搭乘次数计算,嘀嗒出行在中国顺风车平台排名第二,市场份额分别约31.8%、32.5%;按出租车网约搭乘次数计算,嘀嗒出行在中国出行平台中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0.15%。
相比之下,如祺出行成立时间相对较晚,为2019年。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于2023年按交易额计,如祺出行是大湾区第二大出行服务平台。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如祺出行主要在九个聚焦城市(大部分位于大湾区)运营。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如祺出行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0.14亿元、13.68亿元和21.61亿元,相应期间的净亏损分别为6.85亿元、6.27亿元和6.93亿元。
虽在同年谋求上市,但其实,从业务角度来看,曹操出行实则与T3出行更像。
T3出行亦成立于2019年,由国家工信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科技部三部委牵头,一汽、东风、长安、腾讯、阿里等五大巨头发起设立。
目前,其业务覆盖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超120座城市,累计服务用户安全出行超过14亿次。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10月,T3出行就已完成77亿元A轮融资。彼时,T3出行CEO崔大勇表示,T3出行内部已经启动IPO计划,且T3出行不会选择在境外交易所上市。但近3年过去后,相关举动并未出现。
至此,在众网约车出行平台中谁能率先上市,成为焦点。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未来,无论谁先登陆资本市场,都无法避免更加激烈的行业竞争和政策环境的变化。
对此,平台们只有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积极响应政策要求,才能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和更好的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中国共享出行服务市场规模2821亿元,预计到2028年将增长至7513亿元。